我们常看到的大多数葡萄酒酒精度介于11-15°之间,教科书上定义的葡萄酒酒精度范围设定在6~22°区间。我们以前聊过,葡萄酒酒精度来源于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中的糖分物质,在一定温度环境条下,经酵母菌作用,就转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。这里的酒精含量多少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度数。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,这取决于葡萄果实本身的含糖量、酿造工艺、风格特征或历史发展变化等。
不同的葡萄品种在不同的地理位置、环境气侯、风土特征等自然条件下,产出的果实含糖量高低不同,即使同一品种,在不同产区、不同位置,不同环境等情况下,产出的果实含糖量也不一定相同。气候凉爽区域,葡萄成熟度不及气候炎热产区,果实含糖量也相对较低,最后经酿制后体现在葡萄酒精度上,自然度数低一些,例如,法国波尔多酒精度一般多在12-13.5°,到了南部罗纳河谷、朗格多克-鲁西容等产区,葡萄酒酒精度可达14°。如果和新世界澳洲、美国、智利相比,葡萄酒酒精度可15°-16°左右。
酿造工艺,通常情况下葡萄中的糖份在自然条件下完全转换成成酒精,也只能达到11-14°。即使前面所述处于地球南部的成熟度高,糖分含量高的葡萄酿酒最高可达到15~16°。但人为控制或饮用习惯下,就改变了这种自然发酵条件下产生的酒精度数,例如,加强型葡萄酒,雪莉酒、波特酒等,待发酵完成,再次加入更高度数的基酒,这类葡萄酒度数在17-22°上下。另外,有些甜型葡萄酒也会人为控制发酵过程,或减少发酵时间、或降温除酵等手段获取低度数的葡萄酒。
风格特征是各酒庄追求与众不同,独树一帜的主要方向,酿酒师在原有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,从而实现酒类品质的一贯性、理想化。例如,采摘时间设定、酿造流程调控、成本因素考量等,这样也就产生了葡萄酒酒精度的多样性、多元化。如贵腐酒,匈牙利托卡伊 (Tokaji) 甜白、法国苏玳 (Sauternes) 贵腐甜白和德国的枯萄精选贵腐甜白 (简称 BA) 和逐粒枯萄精选贵腐甜白 (简称 TBA)就各有不同,而甜酒的度数由6-13.5°等不定。
历史原因,波特酒无意就是个鲜明的例子,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,葡萄酒主要是通过橡木通作为容器运输到当时主要消费国—英国,为了防止酒质受损,酒商在其中加入了酒基(葡萄蒸馏酒精),保证酒质。这样的酒品酒精度在17-22°,后来发现这款酒口感香甜,圆润爽口好喝,也就在生产工艺上多了这种酒品,它就是波特酒的前身。冰酒产生也是源于寒冷环境下的德国葡萄农,因天气骤冷寒冻,来不及采摘尚挂在枝头的葡萄,后来舍不得放弃,最终摘取冰冻葡萄酿酒,起初自已喝,到后来成为受大众欢迎的酒款。